

由戰後至六、七十年代,當新界開始成為香港郊遊勝地,由不同旅行家、攝影家或藝術家留下來的「新界風光」,讓人見到到一個舊中帶新,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新界。
麥烽、鍾文略、翟偉良和劉冠騰等名字,對於熱衷於研究香港攝影的人應不會感到陌生。這批於戰後五、六十年代便開始用攝影記錄香港社會的攝影師,無論本身從事什麼職業,及如何投入攝影的創作世界,他們當時的光影足迹幾乎遍佈港九新界,除了記錄大街小巷的城貌變化以及各種民生的生活狀況,仍然保留著原始鄉郊自然及生活方式的新界,也成為他們重要的拍攝對象。
大埔吐露港上的漁舟、柴油火車徐徐駛過兩旁仍滿佈農田的沙田、魚塘旁邊仍有著傳統圍村建築的元朗、猶未填海發展成衛星城市的荃灣,海邊還有舊式木廠.....這些景像,在今日每區都蓋滿高樓屋苑的新界新市鎮已經難以尋覓,重溫時難免有點恍如隔世的感覺——新界,原來曾經是這樣子的。在這些五十至七十年之間拍攝的黑白照片中,在追求構圖和光影的美感之間,新界就像是一個城市化之前的「美麗新世界」,讓人織出一個鄉郊自然的美夢。


剛出版的《就係香港》秋季號以新界為主題,選輯了麥烽(1918-2009)、鍾文略(1925-2018)、翟偉良(1942-2021)和劉冠騰(1942-)四位香港攝影家共19幅於五十至七十年代拍攝的新界經典黑白圖片。他們生於一個攝影開始普及的年代,又適逢戰後香港正在經歷現代化的重要階段,這些黑白照片,儼如是那個轉折時代的重要見證。同期還刊載了多幅德國女攝影家Hedda Morrison早於四十年代時訪港時拍下的新界影像,當時每星期都會前往新界或離島郊遊的她,細膩地捕捉了鄉村的淳樸和寧靜,讓人神往。
立即訂閱:bitly.cx/5zXC
現凡一次過訂閱四期,即享有85折優惠價$480 (原價$560)
——
20張不同年代地圖,逾100幀歷史圖片;
7位香港畫家/插畫師,17幅原創畫作;
15位攝影師,超過220張相片;
13個大小專題,304頁內容。
2023年秋季,《就係香港》與你同遊「新界」。
圖1 沙田,1958 (鍾文略作品)
圖2 大埔,約六十年代(劉冠騰作品)
圖3 元朗,約五十年代(麥烽作品)
圖4 荃灣,1968( 翟偉良作品)
圖片1 &3 由顯影 @photogstory 提供
圖2由劉冠騰提供
圖4由翟曼菁提供
(圖片經裁切,原圖請參考「就係香港」季刊)
剛出版的《就係香港》秋季號以新界為主題,選輯了麥烽(1918-2009)、鍾文略(1925-2018)、翟偉良(1942-2021)和劉冠騰(1942-)四位香港攝影家共19幅於五十至七十年代拍攝的新界經典黑白圖片。他們生於一個攝影開始普及的年代,又適逢戰後香港正在經歷現代化的重要階段,這些黑白照片,儼如是那個轉折時代的重要見證。同期還刊載了多幅德國女攝影家Hedda Morrison早於四十年代時訪港時拍下的新界影像,當時每星期都會前往新界或離島郊遊的她,細膩地捕捉了鄉村的淳樸和寧靜,讓人神往。
立即訂閱:bitly.cx/5zXC
現凡一次過訂閱四期,即享有85折優惠價$480 (原價$560)
——
20張不同年代地圖,逾100幀歷史圖片;
7位香港畫家/插畫師,17幅原創畫作;
15位攝影師,超過220張相片;
13個大小專題,304頁內容。
2023年秋季,《就係香港》與你同遊「新界」。
圖1 沙田,1958 (鍾文略作品)
圖2 大埔,約六十年代(劉冠騰作品)
圖3 元朗,約五十年代(麥烽作品)
圖4 荃灣,1968( 翟偉良作品)
圖片1 &3 由顯影 @photogstory 提供
圖2由劉冠騰提供
圖4由翟曼菁提供
(圖片經裁切,原圖請參考「就係香港」季刊)